生态振兴的太安实践——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纪实
香水百荷田园综合体景观
天蓝水绿、花草缤纷、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产业兴旺——这个因“太安鱼”而闻名遐迩的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而今又以生态之美成为市民打卡之地。2021年12月,该镇荣膺“重庆市文明村镇”称号。
太安之变,生态给力。在全面乡村振兴的主旋律里,太安奏出了一曲壮美的生态振兴乐章。
污水治带来水长清
“石岗河由臭水河变成清水河,从居民躲着走到沿河散步,这变化乐在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了”当地居民张婆婆笑呵呵地说。
提起石岗河的变化,太安镇党委书记郑春林坦言:“镇党委政府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学笃用,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矢志不渝,镇党政主要领导严格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职责,以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将‘河长制’变为‘河长治’,石岗河整治修复工程就是我们追求生态兴镇、生态惠民的生动实践。”
石岗河是琼江支流,没整治前,两岸垃圾丛生,水体黑臭熏人,蚊虫老鼠滋生,沿河住户家的窗门长年关着,当地居民怨声载道。镇党委政府回应群众诉求,打响了石岗河治理攻坚战。2018年,投资145万元,对石岗河河道进行清淤、护岸建设、护岸修葺及种植岸带植物等综合治理;2019年,投资110万元,对太安污水处理厂实施技术改造,太安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稳定达一级B标;2020年,投资200万元,建成污水管网2.3公里,污水泵站1座;2022年,实施涪江流域综合整治项目,在太安罐坝建成村级污水处理设施1座。建成二三级污水管网6.9公里,场镇雨污分流,居民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河道护坡、河道休闲步道、河道清淤等工程跟进开展,石岗河的脏乱臭被水清岸绿取代。这项工程获市委领导高度认可,重庆日报、华龙网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尾水治带来鱼飘香
“老乡,你鱼塘的养殖尾水怎么排的?”“排放之前先治理,然后给村上报告,水质检测达标后才排放”这是媒体记者与水产养殖户的一段对白。
潼南太安鱼在2009年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通过举办太安鱼美食节,太安鱼声名远播。目前,全镇太安鱼的专营食店和鱼庄数量超过20家,鲜鱼销量剧增,养鱼业蓬勃兴起,成为潼南区的水产养殖大镇,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活商、富农、增财税,农林牧副渔五业并进、村民共奔富裕。在该镇养殖业风生水起的同时,尾水治理的问题随之而来。
尾水治理,养出生态鱼
该镇知难而进,多措并举,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主动肩负起了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一是建尾水治理示范基地。联合西南大学在鱼溅村、滩石村等地建基地3个,基地养殖面积500余亩,尾水治理设施占地面积30余亩,主要采用“三池一滩”尾水治理模式,将养殖尾水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有效降低养殖尾水中的悬浮物、COD、总氮和总磷。二是推广“流水槽+”生态养殖模式。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模式变为池塘内循环流水圈养模式,采用“流水槽+底排污”,集中收集鱼类排泄物和残余饲料等,通过多级沉淀和净化,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向外域水环境零排放,相比传统鱼塘养鱼,总产量提高近10倍。三是建设多级沉淀(四池三坝+水生植物净化)尾水治理工程化、景观化设施供养殖户有偿使用。村支两委干部负责常态化监管,养殖户在尾水排放前15天向村、镇申报,接受统一调度,有序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四是强化资金补助。该区制定了《潼南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财政资金补助方案》,明确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建设按照总投入的50%给予财政补助,统筹落实财政资金600余万元用于补助尾水治理相关设施建设,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2021年,督促全镇198户养殖主体整改尾水处理设施,30亩以上的规模养殖35户全部建成尾水治理设施。所养出的鱼可谓“生态鱼”。
而今的太安鱼已在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餐饮酒店成为一道名菜。该镇的太安鱼店铺,生意最好时日均收入2万元左右,约1200余人被聘用为厨师、服务员等,人均每月收入可达3000余元。
乡村美带来四方客
走进太安镇罐坝村、蛇形村,房屋错落有致、路面干净整洁、道旁树绿花艳、迎面空气清新、“文化墙”彰显正能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成效映入眼帘。2021年度两村均获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村”“重庆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
该镇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突出核心抓示范,重点打造以罐坝村、蛇形村、鱼溅村为主的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确保示范片建出真效果、实效益,以点扩面,在全区形成新样板、新示范。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工作日保洁队伍常态化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确保“垃圾不落地,太安更美丽”。
组织环境整治小分队常态化入户走访宣传,深入开展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红黑榜、积分兑换等活动,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内生动力。蛇形村党支部书记古媛感慨:“积分制”的激励作用开始显现,村民由“袖手看”到“动手干”的局面已经打开。深入开展清脏治乱、村庄清洁攻坚行动,全面清理、彻底解决农村无人居住“废旧房”、乱搭“蓝棚顶”、墙上“牛皮癣”、田间地头“废弃物”、村内杆线形成的“空中蜘蛛网”等环境顽疾问题,实现村容村貌提升,房前屋后整洁、室外室内摆放整齐有序,村民的卫生习惯基本养成。
蔬菜博览中心一角
倾力打造集现代农业展示、农旅休闲娱乐、乡村康养度假于一体的一站式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设集农业科技、历史、文化、教育、娱乐一体的蔬菜博览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博览馆、鱼菜共生示范基地等;建设罐坝小寨、幸福小寨、绿色生态长廊、康养休闲中心、琼江滨水走廊;推出健身彩跑、水上穿越、中医理疗、千人太极、音乐喊泉、篝火晚会、灯光秀场等竞技、康养、体验项目;建成蔬菜民宿、精品水果采摘园、农耕文化区、花海民宿、农科房车营地、沙漠植物观赏区、情侣婚纱摄影区、儿童乐园区等17个区域。实现农业从传统的模式和样貌向科学化、观赏性和价值化的转型,农旅融合招揽四方游客。2021年,重庆潼南太安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被认定为市级旅游度假区。
生态美带来产业兴
2018年8月30日,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到该区调研,鼓励潼南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农业,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农业赋能,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该镇积极行动,依托琼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围绕百亿级蔬菜产业链目标,实施现代种业提升行动,打造国家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
科技引领,提升蔬菜种植技术水平。先后引进重庆弘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重庆科光潼农种苗有限公司,建成全市最先进、面积最大的13000平方米玻璃温室、全市首个占地200余亩的工厂化育苗中心。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为技术依托,研发采用立体无土培植、环境智能检测等先进技术,发展高标准蔬菜基地4000亩,推进蔬菜生产工厂化,现1000平方米种植的蔬菜产量超过相同面积土地的5倍。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广泛推广潼南萝卜、西园系列甘蓝等一批市内优良品种数量在30个以上,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到99%,已生产、推广各类蔬菜、糯玉米品种100余个,年均转化科技新成果10余项。
加强“产+销”融合,完善蔬菜产业链。该镇加快健全和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强化生产环节和产地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服务,配合建立起了蔬菜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可追溯系统,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蔬菜基地整体通过无公害认证,依托“潼南绿”区域公用品牌,助力产业发展。建设、改造了一批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和城区交易市场,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冷链物流企业,积极搭建网上购销等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产销衔接和信息沟通,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农业示范园中种植的有135种无公害蔬菜,40余种有机蔬菜以及80多种绿色蔬菜,不仅直供主城各大超市,还供应东北三省、江浙一带等全国20余个省份,甚至远销到俄、日、韩等国家。
党的二十大吹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冲锋号。在新的征程上,镇党委政府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续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赓续奋斗谱写太安生态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