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法治资讯 有志青年的精神家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生态摘要

【和美乡村看长武】体验古风今韵 感受非遗魅力——柳泉村

时间:2024-08-02 作者:法治观察网 浏览量:

编者按

一座村落,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一抹乡愁,寄托着对故乡的眷恋;一部村史,就是一部社会文明进步史……无论是历史印记、文化元素、风俗习惯,还是自然景象、地域特色、建筑格调,都是社会发展进步最为形象的缩影和最为生动的诠释。为全面展示长武各镇(街道)133个行政村的村情概貌、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经济发展等乡村特色,长武发布特开设【和美乡村看长武】专栏,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村强民富、村美人和”的发展理念,在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征程上务实奋进、攻坚克难,奋力谱写现代化“富强美好”新长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柳泉村位于相公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与甘肃省宁县、本省彬州市隔河相望,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毅传书的发源地。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587户1984人,耕地面积2890亩,群众收入以果树、粮食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近年来,柳泉村将传承发展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积极探索“保护和发展、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让古村落焕发出了新魅力,先后荣获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明村镇、美丽宜居示范村、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一个传说传颂千年

这里是中国六大民间故事之一“柳毅传书”起源地。唐代学士柳毅历经曲折,苦心营救龙女脱难,与当地百姓融融相处,兴学、修水、植桑、养蚕、传授耕织技术的动人故事,虽历经千年,仍为百姓广泛传颂,影响深远。村内马刨泉、笔蹾井、牧羊山等古迹均为柳毅传书故事遗存,为纪念柳毅而修建的“龙泉寺”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化遗址,千百年来默默地向后人诉说着历史文化的巨大变迁,激励着一代代柳泉人砥砺奋进,创造美好未来。近年来,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创作推广代表村文化特征的书籍、村志,制定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积极推行村民“门前三包”制度,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比表彰活动,邻里互助、团结和睦的村风民风得到了更好传承。

一座戏台演绎古今

位于村中央的古戏楼建于清代,是旧日村民集聚活动的中心之地,与矗立千年的古松,共同印证着古老的村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柳泉村依托深厚的文化资源,打造民俗文化教育基地。实施明城墙遗址修复项目,建成民俗文化广场,修建文化长廊150米、悬挂灯旗25盏。组建文化志愿队伍,吸纳泥塑、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化传承人和戏曲、歌曲、舞蹈受好者广泛参与。目前,已累计培育民俗文艺带头人7人,招募乡村文化志愿者74人,年均开展活动12次、外出演出4场,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有效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面党旗引领发展

柳泉村坚持以高标准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支部+党员中心户+志愿者”的三级服务体系,推动党支部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积极争项目争资金,实现了村组道路硬化全覆盖,解决了水田灌溉、人畜饮水难题。架设太阳能路灯90盏,修建栅栏500米,种植绿植花卉2万余株。村党支部乘着乡村振兴的机遇,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光伏基地、民俗旅游、新型果园、农业机械合作社等项目陆续启动,村集体经济收益年年攀升,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11.8万元,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新柳泉正在悄然兴起。

存古韵,展新颜。柳泉村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秀美的乡村风貌,在镇党委与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展示着千年古村的独特风格,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奋力前行。


编辑:苏清

审核:李杰

终审:汪国强

Powered by RRZ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