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内江六中陈占波、周向明、叶森、贺杰、李质文、胡学成和通江中学向英才、赵春平、向荣武、彭德才、何雨凝、洛子时铁等12人来到红军之乡通江县第二中学,全心全情全力投入“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
2024年,通江县第二中学帮扶工作取得新进展,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能力、学生综合素养与办学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相关经验做法得到省市县组织部的认可肯定,“组团式”帮扶工作成效突出,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开放合作,谋划组团帮扶“新蓝图”
一是帮扶工作对接。通过政策领会、校情分析、座谈交流、业务培训、愿景规划等筹备工作,积极做好工作对接。二是拟定帮扶方案。基于现状分析和愿景目标,通江县政府与内江六中、通江二中签定协议书,内江六中与通江二中拟定“组团式”帮扶跟岗教师学习活动方案(内六校〔2023〕47号),通江县教科体局、通江县委办县政府办及省级相关部门均制定了帮扶方案。三是组建帮扶团队。团队由内江六中6人和通江中学6人组成,帮扶老师均为相应学科带头人,其中通江中学向英才任通江二中党委副书记、校长,内江六中周向明任教务处副主任,陈占波任政教处副主任。通江县委、政府,通江县教科局,通江二中分别成立了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工作专班场地。
二、融力共治,探索四个提升“新举措”
1.“一路向阳”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一是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聚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三重一大”议事制度,着力打造县党建示范点“尚善育人”党建品牌,切实推进党建引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规划学校高质量发展新愿景。以“选合适的平合、做最好的自己”为发展理念,以“特色高中、优质初中”为发展定位,以“文化为主、艺体突出”为发展路径,完善总体规划,明晰办学方向,实现“建市级一流品牌高中,成通江百年特色名校”目标。
三是塑造学校高质量治理新模式。健全“四类网格化管理”制度,决策科学民主,实施有序有效,各项工作职责有位、流程优化、过程务实;迭代升级“全国家长学校建设实验学校”工作机制,探索家长课堂、家校互访、家长助教、班级家长交流群等家校共育新路径,拓展“立德树人的开放合作、平等尊重的双向沟通、学生主体的问题导向、内容均衡的多方共赢”等共育内容资源,凝心暖心、聚力合力;优化“巡堂”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激活并高效赋能学校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2024年学校被确定为通江县“党建工作示范点”和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内江六中胡学成等三位教师获评“通江县优秀共产党员”,帮扶教师已纳入“诺水英才库”。
2.“合奏交响”提升教师队伍能力
一是启动“名师工作室”引领行动。落实通江县教科体局名师工作室“1+10+3”工作方案,通过教研交流、讲座示范、资源共享等措施,以团队带团队、名师带学员的理念,创新工作,务实引领。目前成立4个县级名师工作室。
二是实施“青蓝工程”。内江六中和通江中学派来任教的优秀教师与学校对应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学校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与同学科初入职青年教师建立“师徒结对”,主要以随堂磨课、听评公开课、研究示范课、同课异构为样态开展日常教学教研活动。目前,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名师74人,72位教师结为师徒。
三是开展“教师轮训”。启动“两江互动”轮训计划,以线上线下集中研与个人学相结合,实施“请进来讲、派出去学、静下来读”方案,完善全学科、全员化培养机制。
四是推行“双向培养”。全面落实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教育教学要求,务实教学六认真和教研三结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把优秀教师培养成中共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先锋教师,目前已有近10位教师走上学校管理岗位。
2024年县级以上获奖60余人次,其中3人获四川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一等奖,2人获四川省“基础教育精品课”二等奖,10人获四川省第十九届校园影视教育成果三等奖。
3.“合融共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推进“五育融合”。立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开齐课程,学科互融,整体设计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优化经验做法,走实“文化为主,艺体突出”发展路径。
二是打造“高效课堂”。强化质量意识,夯实集体备课,立足核心素养,探索课型设计,实践“四有”课堂,优化评价体系,创新校本研修,建设课程文化。
三是融通“资源共享”。围绕“一核三新”(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新教材、新两考-高考中考),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两地多校”高规格、高水平、高层次的研修活动,互通共享优质资源。
2024年高考文理科本科上线人数完成教育“组团式”帮扶目标,其中一本上线率较2023年提升3.12%,艺体本科双上线率较2023年提升9.15%,本专科上线率100%。
4.“百花齐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是红色引领,培根铸魂。以“筑牢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当好红军传人”为主线,构建“理想信念教育”体系。
二是师生结对,辅助成长。教师全员学习关爱学生26个早知道,开展陪伴关爱学生“四大行动”,落实“1+10”结对关爱,培辅学生生活,培育学生心灵。
三是泓航讲堂,融合生涯。开办学生讲堂“泓航讲堂”。讲座围绕核心素养,结合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在思政道德、身心健康、学业发展、励志成长等方面综合发展。
四是特色班组,彰显个性。结合新两考(高考中考),立足校情生情,科学组建历史类和物理类班级,还特别组建了包括美术班、体育班、音乐班、舞蹈班、传媒班、书法班等多个艺体特长班,助力学生全面又有个性发展。
五是丰富社团,拓展多元。以课后服务为载体,制定社团组织发展实施方案,成立足球、象棋等10多个社团组织,开发社团课程13门,确保社团活动有序有质推进。
2024年学生县级以上各式获奖100余人次,其中12人代表巴中市参加四川省学生田径冠军赛荣获第19名(全省82所学校参赛),3名学生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
三、关怀激励,注入保障服务“新活力”
一是“三统”机制保障服务。在省级部门宏观统筹指导下,市县统管设有机制和工作专班,学校统抓有细化的工作清单,确保各项工作与关爱政策落实落地。二是激励措施助力帮扶。出台《通江县第二中学“组团式”帮扶工作激励方案》,明确优秀学生奖励办法,完善优秀教师选拔制度,迭代升级教学质量奖励方案,评优和评职晋级激励制度。三是暖心服务常态开展。全校一盘棋,两江是一家;加强工会职能,做好节日慰问;建好教工之家,丰富教师文化;关心师生健康,做好解难纾困;拓宽帮扶渠道,激励帮扶成效。四是加大宣传弘扬正气。通过党务校务公开栏、工作简报、微信公众号、党政报刊等阵地,高举旗帜,唱响时代强音,目前完成各级各类推送近100篇。
四、美美与共,融入县域教育“新格局”
根据国家、省市县乡村振兴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和实施方案,结合通江县教育整体布局和工作思路,谋划落实通江二中“组团式”帮扶工作,助力县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李升 王金生)
编辑:苏清
审核:李杰
终审:汪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