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作为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我,当然要利用回乡过春节的机会写点什么吧!于是,我选择了这样一个素材:话说黄墓渡豆腐干。黄墓渡豆腐干为什么值得一写?请听我娓娓道来。
黄墓,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许镇镇西边,原是黄墓区黄墓镇的一个街道,又名黄墓渡。九十年代末撤乡并镇后成立许镇镇,统一划为许镇镇管辖,现仅保留了黄墓街道,当地百姓对老街道仍以老名号黄墓渡之称,因为它紧邻林都圩大堤,堤下是潺潺流淌的漳河,宽阔、清澈的河流一年四季生生不息,潺潺淌过,婉蜿曲折,一直延通至长江。黄墓渡,原本是一个乡角很广的乡村老集市。据历史记载,三国东吴名将黄盖殁后葬于此地而得名“黄墓”,古渡口绵延千载,故称“黄墓渡”,河对面是原繁昌县(现为芜湖市繁昌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这里一直没有公路,主要以水路为主,两岸群众赶集全靠渡船往来。
这里的“古镇、古街、古渡”都别具风格,古色古香,街面上那一块块大青石板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蹉跎和风雨洗涤,早已磨擦的铮亮发光,让人牵想着久远岁月的沧桑。街两旁的青砖和木瓦结构的古建筑,不知是何年代建造的,有着厚重的往昔之痕,看上去虽然有些不适时宜,但无不彰显出过去劳动人民能工巧匠,建筑智慧,对当下的凡间来说无疑是珍贵的财富。倘若你来此地观光,一切乡土习俗、民风古韵,会让你流连忘返,特别是各种流传于民间手工制作的食品小吃让人闻香欲食,止步不前,如各种糕点、酱(菜)瓜、酱蒜、千张、豆腐干等,尤其是黄墓渡豆腐干(也称黄墓干子),历史悠久,方法独特,工艺精湛,在当地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味鲜板实,嚼劲十足,入口微香,咸谈适宜,爽口爽喉,滋润养生,早年要能吃上这豆腐干,那真是一大幸事,甚至一度全区仅有非农业人口凭票且限量才能购买。这在当地人们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烙印,难以忘怀。
说起黄墓渡豆腐干,这还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了。据说一百多年前,黄墓渡下街头有一姓宋的人家,早年生活在长江以北的合肥大兴集东大圩。那个年代因不少地方闹饥荒,百姓民不聊生,处处是涸辙之鲋之人,为此宋家一位名叫宋珍泰的男人,为谋求生路从老家一路逃荒到了江南,也就是现在的芜湖市南陵县黄墓渡。那时,黄墓渡是一个乡角很广的街道,每天早集市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烟火气很浓。宋珍泰来到这里觉得大有生存机遇,就暂时在此落了脚。
宋珍泰因当时一贫如洗,加之形单影只,一开始只能做小本生意,贩千张、豆腐、干子或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叫卖。后来宋珍泰到黄墓渡街头一豆腐坊主人刘德龙家帮工,有了稳定收入,生活便渐渐安稳下来。之后,宋珍泰把妻子丁氏也从合肥老家接来了,她心灵手巧,吃苦能干,又有经商的头脑,于是宋珍泰不再帮工了,自己开了一爿小豆腐坊,妻子丁氏卖货,宋珍泰在作坊加工干子、千张、豆腐,渐渐地发展壮大,从此黄墓渡就有了“宋氏茶干”,地方百姓俗称“黄墓干子”。
宋珍泰靠自己精湛的豆制品加工制作手艺,细心揣磨生产流程,宁缺毋滥,用真材实料,生产出的豆腐干特别有味道,当地人们逢家来客,餐桌上上道豆腐干也是必备的一道美味佳肴,甚至有人把它当零食,一块豆腐干抓在手里,半天扯一小角放嘴里细嚼慢咽,咀嚼着干子的鲜美味道,那真是一种享受,故而黄墓渡豆腐干名重当时。
苦尽甘来终有时,一路向阳待花期。经过几年的打拼,宋珍泰家庭经济收入和生活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据宋珍泰的孙辈宋开平(现已80余岁,退休干部)回忆,爷爷宋珍泰、奶奶丁氏在来黄墓渡之前是否会做豆腐,家人们已无法知晓了。他们只知道爷爷和奶奶在黄墓渡扎根后,以宽广心胸,融怀千家,豁达大度,人缘甚广,广受称赞,豆腐坊生意风生水起,随后又开了一爿杂货铺。家业大了需要人手,宋开平的二叔宋桂增、三叔宋桂宝和一个小姑子等人相继从江北来到黄墓渡。二叔三叔先帮爷爷宋珍泰做豆腐,小姑子在杂货店帮忙打杂。随后宋开平的父亲宋贵亮与堂叔宋贵庭也从江北来到了黄墓渡投奔爷爷、奶奶,当时他们只有10来岁。一开始,父亲宋贵亮因年岁小不能直接参与家业经营,就被爷爷宋珍泰送到黄墓渡中街朱成美家杂货店做学徒做了3年,出师后老板又聘请他在朱家帮了三年工,二十二岁回家自己开杂货店。这时期父亲宋贵亮已成家,母亲为丁氏。
那时,爷爷宋珍泰领着一家人住在一幢茅草房内,住房坐落在下林都和上林都交界处的圩埂上,也就是与街道毗邻。由于豆腐坊生意好,收入颇丰,爷爷宋珍泰领着家人将原住的茅草房改扩成前后两进两层楼的砖木结构的瓦房,前进三间做门面房用,主要用作卖杂货,豆腐摊位也摆放在此,豆腐坊操作间在瓦房后面。房子中间有一个天井,就是在屋子顶部敞开一个口子好通风采光,地面用石块圈成一个圆形或方块形池子,像一囗井以接存天上雨水用之,故叫天井,过去的老式房子好多都是这种结构。
当年,爷爷宋珍泰除开的豆腐坊以外,开的杂货店也已初具规模,店号为“宋荣昌”,由于买卖诚信待人,生意越做越大,声誉越来越广。这时,在合肥老家的人都陆续来到黄墓渡了,因为在这里生活有了基础和保障。宋家后人们因为生活在豆腐世家,耳濡目染,时间长了都会做豆腐。一荣俱荣,全家就此也算翻身了。
不偿世间醋与墨,怎知人间酸与苦。在这里要说一下,宋家是外乡人,由于生意做的好,可能也影响他人的收入,熟轻熟重,爷爷心知肚明。为了在当地做生意不受人欺负,当时宋家把小姑子许配给了黄墓街道商会会长的儿子。万万没想到啊,随后二叔、三叔和小姑子得了不知什么病相继离世。后来会长家另娶了儿媳妇,但仍与宋家认了这门亲事。时间不久,爷爷宋珍泰、奶奶丁氏已相继离世,宋家人的生活是曲折艰辛的。
1953年,宋家“宋荣昌”杂货店生意好,为扩大经营规模,经宋开平的父亲宋贵亮决定,由宋开平的大哥宋华江与老刘村刘隆培、邓村的邓维全三家店合营,更名为“同心商店”。1956年走合作化道路,豆腐坊加入了黄墓高潮合作商店,成了大集体单位,这时宋开平的父亲宋贵亮成了该店的店员,宋开平的二哥宋华荣念了几年书,由父亲送他去黄墓中街一家布店当学徒,好像时间不长就回家招工进了黄墓供销社,又转入黄墓百货站工作。后来,大哥宋华江去芜湖地区商贸干校学习,1958年大炼钢铁,他进了芜湖焦炼厂,该厂停办后他便到黄墓丁塘开抽水机,几年后又进了黄墓酱坊从操旧业,开始了豆制品及酱菜制作,主酱生姜、酱瓜、大蒜等。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研制,黄墓渡的豆制品已经繁衍成一个庞大的系列制品了,派生出香干、豆腐、豆皮、千张,深加工出豆腐乳、臭干子、霉豆渣、豆酱瓣,酱大蒜等,品种繁多,是独特的地域土特产佼佼者之一。
宋开平的堂叔宋贵庭来黄墓渡后一直四处干临活,后学做纸牌的。由于新社会不允许赌博,纸牌不能做了,他便从不远处的埭南(有待查证)回到黄墓渡学做豆制品。起初他在豆腐坊帮工,当年请了一位叫黄良顺师傅教他。后来,宋家大家族又开了一个豆腐坊(包括生产酱菜),名为:宋氏茶干厂(也叫黄墓酱坊),生意红火,供不应求,堂叔宋贵庭成了豆腐坊的主要力量。
宋开平介绍,自己的母亲丁氏是个勤劳善良的女性,特别能吃苦,为了他们这家老小,任劳任怨,默默奉献,辛劳一生,于1961年去世,享年不到六十岁;父亲宋贵亮于1971年去世,享年70岁。他们是理所当然的黄墓渡豆腐干的创始前辈。
据宋贵庭的儿子、现在黄墓渡宋氏茶干厂厂长宋华义介绍,他父亲宋贵庭共养育了5个子女,他排行为老四。从七十年代初,宋氏茶干厂收为集体时,宋家人已有相当一部分人改行从事其它职业了。但黄墓酱坊仍承前启后,兴旺发达,生产一直延续。后来厂里先后招纳了一些工人,茶干厂豆制品生产依然红红火火。父亲宋贵庭因祖传有了一手制作豆制品技术,一直为厂里负责人,负责管理和技术,因为黄墓茶干的配方独特,不可外传,这门技术一直掌握在父亲手中。当时宋华义一直跟着父亲宋贵庭在厂里当学徒工,父亲言传身教,要求“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可坏了宋家做豆制品的名声。他从小接受了良好家风熏陶,跟着父亲宋贵庭做豆腐,直至父亲宋贵庭退休后,宋华义一直至做到今天,应该说他黄墓渡豆制品的真正第三代传人了。
宋华义说,90年代末,由于国家发展之迅速,家乡变化之大,富民政策又好,黄墓渡大部分人都纷纷外出谋业,黄墓渡这里渐渐地冷清了,集市也不像往日那么热闹,集体企业也改制了,黄墓茶干厂四分五裂倒闭了。
宋华义介绍,黄墓渡茶干厂倒闭后,不久父母也离开了人世,由于哥姐他们有文化,又生逢其时,都去外地发展去了,唯有宋华义一直坚守着这个家业做豆腐至今已有40年了。据宋华义粗略估算,宋氏豆腐店至今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为纪念宋家祖辈、父辈及传承的豆制品特别是豆腐干技术,宋华义又把豆腐干厂恢复了“宋氏茶干厂”原名。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目前,宋华义已50多岁了,生育一个女儿现在外地学习,如今的“宋氏茶干厂”只有他和妻子二人劳作,每天起早贪黑守着这个祖传下来的手工作坊,忙忙碌碌,传承着祖辈的基业,岁月冗长,年年未央,日子天天有,天天照旧过。宋华义和妻子二人加工这些豆制品,每天不停地做,也只能做成2000多块茶干子,还有少量豆腐、千张等,生意兴隆,供不应求,每天几乎不用上市场有人就电话预订完了。
宋华义向笔者坦露真言,他考虑自己年岁也大了,家里能参与豆制品制作人手也不多,加之黄墓渡街道因行政区划原因,往日集市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了,好多居民已外迁了,这里人少多了,他也多次想不干了,可是,不忍心丢掉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份家业,他更想让黄墓渡茶干这个品牌做强做大,希望能有有志之士在创业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能注重保护传承黄墓渡茶干这个百年老字号品牌,让家乡百姓长期能尝到黄墓渡茶干的鲜美之味。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当愿黄墓渡茶干能再续俏卖,走上千家万户餐桌。(叶斌)
编辑:苏清
审核:汪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