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微 艺术润灵
——《“气墨灵象”艺术论》总序
吕国英
吕国英 著《“气墨灵象”艺术论》
大道至简,大哲无惑。
宇宙再深邃,无非时间、空间;天地再无垠,无非物质、精神;世间再博大,无非自然、社会;精神再缥缈,无非思维、意识。
无疑,时空、自然、事物,既属客观存在,也为认知概念(立名);而精神、思维、意识,既属主观存在,也为反映形态。如是,宇宙万物、社会百态、人间诸念,不外乎主观与客观,或客观与主观,是主客观相“统一”,或是客主观相“一致”。
进言之,没有主观认知的客观,存在没有意义;没有客观反映的主观,理念也无价值。然而,客观多谜,主观多惑;客观由道,主观由心。于是,产生了科学,出现了艺术,而自然“拜托”科学,精神“拥抱”艺术。
科学与艺术,既构成人类文明,又演进人类文明。
显然,人类文明的演进、发展,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少了艺术,并且它们相间而行,并行不悖;相互引领,竞相前行。科学的价值在于探索天地奥秘,揭示运化规律;艺术的意义在于解读精神密码,创造灵魂安居。
《“气墨灵象”艺术论》(目录页)
哲思存言:科学、艺术,自山麓分手,至山巅汇合。“山麓”是文明滥觞,“山巅”为文明远方。
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科学与艺术,相行致远,相得益彰。艺术在哲学、美学、神学的“簇拥”下,几近一直扮演着引领科学的角色,而科学在艺术想象力的启迪、激发、神往中,也如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力行自然与物质世界的远方,不仅进入了分子、原子,还进入了中子、质子,如今,又开启量子、引力波之探域,直面高维时空、平行空间之挑战。这是科学的不凡,也是艺术的魅力。
不言而喻,科学作为探索时空的一个阶段、一个层面、一个过程,是一种认知、一种结果、一种存在,常常体现为“物”,表达为“相”,展示为“真”;而艺术作为解读精神的一种感悟、一种情态、一种祈愿,是一种理想、一种审美、一种境界,常常表达为“意”,呈现为“象”,体现为“灵”。
科学在探“微”求“真”的征程中,一直质疑“想象”的存在,却又不断验证“想象”的真实,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进而深入超微观世界。艺术在表“意”润“灵”的探索中,始终建构于“象”,又不断致远于“象”,比如,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进而至于灵象艺术。
《“气墨灵象”艺术论》(论题页)
概言之,科学以求真,于宇宙空间(客观世界)中寻觅、发现大道之美,揭示自然奥秘;艺术以润灵,在精神生命(理性世界)里驰骋、追逐美的远方,滋润灵性自在。
如此,科学,一直致力于释疑;艺术,始终叩拜灵性。
也如此,科学,探微征程弥艰;艺术,润灵岁月悠长。
还如此,科学,一步攀缘一重天;艺术,灵性自在任由然。
质言之,科学之探微,宏观是以目观物,微观是借“镜”察物,超微观是由“理”观物,而“理”是逻辑、理念,是“我”(主观、理性)之思想;艺术之立象,具象是以相(对应现实之相)立象,意象是似相(寓意现实之相)立象,抽象是离相(偏离现实之相)立象,灵象是无相立象,而无相立象是为主动立象,是润灵之象、至美之象。
如今,科学正在读懂量子,进而探究超微观;艺术正力戒浮躁,整肃乱象、怪象,进入攀缘文艺高峰新时代。“气墨灵象”的探研与实践,既是一种新构想,也是一条新路径。问题是,当科学正在进入理性、逻辑探微之时,艺术何时走出具象、抽象、意象之纠缠,变被动立象为主动立象?
《“气墨灵象”艺术论》(篇章页)
事实上,探寻与建构极致之美,科学与艺术方最终相会。“气墨灵象”之美,既为以(润)灵为象,也是以理探真。因为,万物有灵,万有相通;无相立象方大美,灵性自在行远方。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解放军报社原文化部主任、高级编辑,中华时报传媒集团艺术总监,长期致力于哲学、美学、文艺学、文化史与思想史学研、探究,创立“气墨灵象”文艺理论新体系,开拓美学新认知;提出“‘书象’审美”新命题,追臻狂草新境界;探索哲慧新诗派,构建诗美新维境;抽象精粹牛文化,国学千载“牛”纵横。出版专著多部、原创艺术评论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上千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多篇(部)作品获国家、军队重要奖项。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精神维次决定审美境界;超验审美统摄艺术未来;“书象”由“象”;书美“通象”;诗贵哲思润灵慧。
编辑:苏清
审核:汪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