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一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104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常山县桥亭书院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青石镇桥亭村的七十三名共产党员。他们要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聆听“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方志敏在狱中以一种特殊方式与敌人战斗”宣讲;参观书院和方志敏研究图书收藏专柜;阅读、朗诵方志敏名篇章节和名言警句,让方志敏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碰撞每个党员的灵魂,嵌入每个党员的心窝。
山村的清晨,虽然天亮得晚一些,但作为乡民中一员的村党员们却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他们早早起床,为今天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建党日做着准备。早上七点不到,党员们就陆续来到书院,他们中有年龄87岁、党龄54年的老党员,也有年龄30多岁、党龄1年多的新党员,但他们都共怀同一种心境:敬仰革命前辈,崇拜人民英雄。按议程要求,他们开始有序参观书院,在收藏有数十册与方志敏研究相关的图书专柜前,党员们久久驻足,认真细致地一本本翻阅挑选着相关图书,《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上下册)《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史》《粟裕回忆录》《红色三清山》......翻着选着,宁姓党员终于选定阅读《方志敏全集》,他说:这本书很早就想找来阅读,可跑了多个书店,却未能如愿,不想,今天在自己家门口的书院找到了。他在书桌前坐下静静阅读。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这当中,有许多人进出,也有许多人和他并排坐在八米长的书桌上同时阅读,可他已被书中一页页精彩篇章所吸引,头也没抬专心细读,直到党课宣讲开始,他才离开书桌。
“这本书写得真好,把方志敏部分名篇的精华和阅读感悟提炼得炉火纯青。”方姓党员手举《革命理想高于天——品读方志敏》一书,口中不断称赞。
“《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每每读到方志敏这篇文章的标题,我的心就掠过一阵悲壮!我仿佛看到一位伟大的殉道者,伟岸的身躯拖着沉重的手铐脚镣昂首一步一步迈向刑场。共产主义的殉道者!这是方志敏给自己的评价。他应该非常喜欢这个‘桂冠’,就在这个标题下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方姓党员声情并茂地朗诵着开篇《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中的章节。
接着,他又翻开第十二篇《矜持不苟,舍已为公——再读<清贫>》“我细想方志敏写这篇文章的深意。方志敏在狱中,自知时日不多,随时都有殉难的可能。他有许多重要的话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躲过敌人的监视,夜以继日,挥毫疾书。所以在狱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用心血写成。《清贫》主要就写了发生在方志敏自己身上的一个故事,看似简单,但方志敏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千字文呢?我们应该怎样读懂方志敏的《清贫》呢?......人们讲艰苦奋斗和清正廉洁的时候,通常都会讲到《清贫》,会引用文中方志敏那句‘清贫’的名言。但在物质富裕的今天,不少人对‘清贫’的理解有了疑惑:再提清贫是不是不合适了?革命的目的不是要过富裕生活吗?就是共产党员以及领导干部也不能总是过清贫的日子吧?所以我觉得仅仅从字面来讲‘清贫’还是远远不够的。方志敏所说的‘清贫’不能单纯理解为过清苦的生活,而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我想起了习近平同志曾谈起自己学习《清贫》的感受。2010年秋季时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这段话站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揭示了方志敏‘清贫’的深刻意义。我感到这是对《清贫》最深刻的认识和解读......”
“这本书内容全是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相关的篆刻作品,字数虽然不多,但价值很高,值得认真阅读收藏。”阅读中的一位篆刻爱好者,拿着《红军长征的第一缕飘带——北上抗日先遣队足迹印谱》,爱不惜手。该书集36位篆刻家之心血,他们以刀代笔,将北上抗日先遣队将领之英名,征战之地名和主要战役,用146枚印章镌刻在纸上,犹如星辰散落银河,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方志敏女儿方梅写的《方志敏的家国情怀》,这本书于2024年7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虽然全书只有208页,23万字,但内容相当丰富。本书既记述了方志敏从出生到少年时代,而后“踏上漫漫风雨路”,领导和发动农村包围城市早期实践的“弋横年关暴动”,为“创建红十军”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再到“血战东南”,直至浴血怀玉山被俘牺牲波澜壮扩的伟大一生,还记述了方志敏的母亲金香莲以“伟大的每爱”理解支持方志敏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妻子缪敏“‘缪’字牵系两颗心”;堂弟方远杰“血性男儿、农民领袖”;胞姐方荣姩“倾心革命抚遗孤”等十二位亲人的革命故事,从各不同侧面反映了方志敏和他们家人的家国情怀和为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
“大家快来看,这里有尊方志敏塑像!”一位年轻党员像忽然发现新大陆,站在二楼楼梯口叫起来,引发大家目光聚焦。沿着十八级木板阶梯,上到梯口,一尊高二十二厘米,宽十多厘米的方志敏全身塑像,显赫摆放在二楼纪念品陈列架上,方志敏身着军灰色制服,脚扎绑腿,外披军大衣,顶风而立,凛冽寒风中,更显其傲然挺拔,气宇轩昂,他右手紧攥一卷文稿,左手抓住被狂风卷起的大衣,双目前视,射出烔炯光芒,像是正穿透前方的茫茫黑夜,看到美丽而可爱的新中国。
上午九时许,“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宣讲开始。通过前阶段党员们对方志敏相关书籍的阅读和交流,大家知道了方志敏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和世界观的改造,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成长为一名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创建了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而更值得我们每个党员铭记的是,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被俘之后,无论是敌人开庆祝大会让方志敏戴着手铐脚镣示众,还是采取其他手段进行威逼利诱,包括派出许多方志敏熟悉或不熟悉的高层官员劝降,并以高官厚禄诱惑,方志敏丝毫不为其所动,每次都以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直面以对,或铿锵有力回答,或蔑视对手反驳,始终以共产党人的正义压制着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邪恶。不仅使观望的群众领受到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人格魅力,也使押解方志敏的官兵、警察和看守深感钦佩和同情,并愿意与他接近,聆听他的说教。
方志敏被关押在南昌军法处看守所,开始与刘畴西、王如痴同关在普通号,虽然他们都抱有一死无憾的决心,但方志敏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开展积极狱中斗争,再为党做些工作,把自己参加革命和红军建设的经验教训留下来,他下决心以写自首材料的方式欺骗敌人,拖延敌人对自己行刑时间,在刻苦写作的同时,苦苦寻求把狱中文稿传送出去的办法。
方志敏曾在狱中文稿中写道:“我在狱中并未一刻放弃宣传工作,以致看守所的官吏们严格禁止看守卫兵到我房来,怕接近我而受到我的煽动。我在此宣传了十个人来参加革命,将来可望发生作用。”在戒备森严的铁窗下,在戴着手铐脚镣的大牢里,一名共产党要犯居然可以“宣传了十个人来参加革命”,这是一名共产党人焕发出何等气吞山河的巨大感召力?在中国仍至世界历史上都前所未有!
虽然无法明确被方志敏感化的全部人员,但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为方志敏传送狱中文稿的个人是可以确知的。
看守所代理所长凌凤梧。其领受“劝降”方志敏的任务,结果,不仅没有劝降方志敏,反被这位共产党人的优秀思想品格和高尚气节情操所折服。为减轻方志敏的痛苦,曾在请示军法处“未获准”情况下,将方志敏的十斤重镣换成四斤轻镣,暗中支持方志敏越狱。
看守所职员高家骏和女友程全昭。高家骏和凌凤梧是同乡,关系非同一般,当时二十出头,是位热血青年,他有机会经常接触方志敏,聆听方志敏对崇高信仰的传播,被方志敏高尚人格品行所感召,成为方志敏狱中文稿写作的直接帮助人和传送人,方志敏狱中写作的笔墨稿纸都由他提供,并在领取数量和页码编序上秘密做了手脚,使他人无法察觉。高家骏的女友程全昭是位杭州姑娘,当时18岁,比高家骏小5岁,两人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恋人,1935年7月初,应高家骏之邀,程全昭从杭州匆匆赶到南昌,此行目的是:“瞒着父母,私奔而来。”但最终却被高家骏说服,成为冒着生命危险为方志敏传送狱中文稿第一人。就是她首次将方志敏狱中文稿隐藏于高家骏换下来的脏衣服中,带出戒备森严的监狱,送到上海传送给了上海中共地下党。
“狱友”胡逸民夫妇。方志敏被转押至优待号,即单人间。其囚室斜对门有位邻居叫胡逸民,此人是老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中央“清党”审判委员会主席,南京中央军人监狱监狱长,这位监狱长却被蒋介石关了四次监狱。因胡的特殊身份和背景,看守所的大大小小都敬他三分,不仅住“优待号”能随便走动,还能让妻子送吃送喝,随便进出。胡逸民也曾担任着劝降方志敏的任务,方志敏听后嗤鼻一笑:“胡先生,投降那是大笑话……即遭失败,自无他言,准备牺牲就是了。真正的革命者只有被敌人残杀,而没有投降敌人的。”这种共产党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把一切置之度外的豪情壮志和民族气节,让胡逸民彻底敬服,他没有劝降方志敏,而是真心实意地成了方志敏的朋友。他说服自己妻子一起为方志敏传送狱中文稿。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最长文稿《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就是通过胡逸民妻子传递出去的。
而方志敏狱中遗稿《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则是胡逸民释放出狱后,不负方志敏重托,于1936年11月,专程送到上海,传递给了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
方志敏自被俘到被害,只有六个多时间,可他却在狱中写下了16篇近16万字的狱中文稿,而被传送出狱的就有13篇13万余字,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纵观这些文稿的传送过程,无不展示一名真正共产党人超越时代的人格魅力和伟大共产主义坚定信仰的感召。
作者:连心
实习编辑:朱琳
审核:苏清
终审:汪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