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烈焰中的浪漫
时间:2024-10-01
作者:法治观察网
浏览量:
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
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
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
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
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烈焰中的浪漫
熊良华
《方志敏全集》收录了方志敏1922年5月到1923年4月创作的6首白话诗。我推想,这应该不是方志敏诗作的全部,只是见诸报章而流传下来的几首诗作。方志敏应该是喜爱读诗写诗的。诗是最富浪漫的文学艺术形式,需要作者有足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我相信,方志敏骨子里是有很多浪漫主义成分的。少年时他写的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苍松翠竹洁梅兰”,以致他的孩子取名用的也是“松、柏、竹、梅、兰”,这不就是他浪漫情怀的见证吗?方志敏不但写诗,还写小说、散文、剧本,还自己当演员,《方志敏全集》就收录了他的小说《私塾》《谋事》《狗儿的死》、剧本《年关暴动》。方志敏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私塾》,描写细微,幽默诙谐,让读者在忍俊不禁后会有丝丝苦涩,不得不去思考旧教育的弊端。他在上海用自己经历写的短篇小说《谋事》,用精炼的文字刻画出牧师的虚伪冷酷和穷苦学生的尴尬屈辱,表现出社会底层的艰难困苦。《谋事》当年年底和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作家的作品一起,被选录进上海小说研究社1923年的《小说年鉴》。千回百转、荡气回肠的散文《可爱的中国》更是被誉为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方志敏全集》收的这几首诗,读了感到很压抑。从这几首诗创作的时间看,这一段时间,方志敏已经开始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他为黑暗中国的苦难深深地痛苦,为唤醒民众拯救中国奔走呼号。这几首诗的基调是悲愤而深沉的,甚至是痛苦的呐喊。如1922年6月21日在九江写的《呕血》,他写道:离开上海时在轮船上写的《 血肉》,他从大都市表面的繁荣看到了旧制度的罪恶,发出了愤愤不平的责问:把痛苦与苦难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一种浪漫。狭义上的“浪漫”来源于19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末诞生于西欧的浪漫主义,这里的浪漫特指对现实世界感到不满,对未来充满期望和追求,理想远大,不甘堕落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欧洲人认为贝多芬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因为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敢于同贵族、同命运抗争。“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从不能使我屈服。”当然方志敏的诗不仅仅是表达悲愤,更重要的是以诗为匕首刺向黑暗的社会,用无情的揭露,大声的疾呼,唤醒民众起来同旧制度奋力抗争!而且方志敏以诗明志,要用实际的斗争来拯救苦难的人民。仿佛有无量数人在我的周围哭泣呵!他们呜咽的、悲哀的而且时时震颤的声音,这首诗写于1922年5月,这时的方志敏在九江南伟烈学校已深入研究《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参加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并决定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为援救苦难的人民而斗争。我想,如果说方志敏的这些白话诗不足以说明方志敏是浪漫的,那《方志敏全集》中还有一首诗,她是方志敏的以《死》为题的文章的开头语:这首发自肺腑、铿锵有力、激昂高亢的诗句,充满着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她像一团熊熊的烈火在燃烧,方志敏在烈焰中如凤凰涅槃……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到,当年一个渴望改变中国的热血青年,已经成为一个义无反顾为民族解放献身的共产主义战士! 方志敏一生投入革命,没有一己私利,他主张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但他不是没有情趣的人,他不仅仅是严肃坚定勇敢无畏的革命者,而且是热爱生活充满浪漫色彩的革命者。他1922年在上海填写入团申请表时就在“嗜好”一栏中写上“读小说诗歌”,在“现在愿做何事”一栏填上“研究文学” 。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方志敏不再有更多时间去研究和创作诗作、小说、散文、剧本等文学作品,但他生活中还是富有情趣的。他除了喜欢读书写文章,很爱骑马,也爱唱歌、跳舞、演戏,他就自编自导了《年关暴动》,并在剧中扮演贫农团长的角色。他喜爱体育活动,还亲自下场给战士们的足球比赛当裁判。方志敏领导在根据地首府修建了“列宁公园”,并亲手种下了象征革命意志的梭柁树。其实,只要细心地读方志敏的文章,会有不少地方可以感受到方志敏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来感受一下他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狱中的方志敏写道:“顺便望望围墙外那株一半枯枝,一半绿叶的柳树。他一看到那一簇浓绿的柳叶,他就猜想出遍大地的树木,大概都在和暖的春风吹嘘中,长出艳绿的嫩叶来了——他从这里似乎得到一点儿春意。”没有高尚的境界和骨子里的浪漫,囚室里的方志敏此时还有心境感受这自然的美吗?方志敏也会想起自己家乡弋阳湖塘村的湖光山色,描出秀美的山水田园画般的景致:“在春深时节,满畈尽是绿苗,微风吹来,把绿苗吹成一层挨一层的绿的波浪。更远一点,就是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流着,流进村右边的水口林里,被树林遮住不见了。四围的树都长出绿叶,在绿叶里跳上跳下的各种鸟儿,都鸣出悦听的声音,互相唱和着。”可以想一想,方志敏写这些景致时是怎样的陶醉和神往!在《可爱的中国》里,方志敏更是放纵自己的思绪和想象,以万般柔情描画祖国母亲的可爱:“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于孩儿们的偎依。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大、胸宽背阔的妇人,不像日本姑娘那样苗条瘦小。中国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岂不象征着我们母亲丰满坚实的肥肤上之健美的肉纹和肉窝?中国土地的生产力是无限的;地底蕴藏着未开发的宝藏也是无限的;废置而未曾利用起来的天然力,更是无限的,这又岂不象征着我们的母亲,保有着无穷的乳汁,无穷的力量,以养育她四万万的孩儿?我想世界上再没有比她养得更多的孩子的母亲吧。……”没有对母亲的挚爱,没有浪漫的情怀,能有这样优美的笔调描写自己的祖国吗?来感受一下他对革命战友的无限深情。“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将自己化身一朵可爱的花,这是一个即将赴死的革命者的浪漫情怀。在这里他的描述是催人泪下的浪漫,是带血的浪漫,是熊熊烈焰中的浪漫。我突然想到以敌人的枪炮声作为礼炮的周文雍、陈铁军的刑场上的婚礼,他们的婚礼不也是这种烈焰中的浪漫吗?方志敏、周文雍、陈铁军他们这种浪漫,显示的不仅仅是勇敢无畏,更是信仰的自信和力量!带着使命,为了理想,笑对死亡,从容就义,还有比这个更高尚的浪漫吗?这应该是世上不朽的浪漫!再来感受一下方志敏对祖国未来的畅想。方志敏虽然身陷囹圄,但那小小囚室怎能关住伟人的鸿鹄之志?他人在囚室,心却在未来的美好中遨游,勾画着将来祖国母亲壮丽的画卷。方志敏那对新中国如诗如画般的想象和描述,集中体现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他非常自信地预言:“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他对新中国的向往是那么充满想象和激情,而且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八个代替”是怎样的充满激情和浪漫啊!面对这样令人心驰神往的画面,方志敏满眼洋溢着光彩,壮怀激烈,自豪地说道:“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读到方志敏这些激扬深情的文字,能不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心吗?革命处于低潮,自己行将赴难。方志敏的浪漫来自哪里?来自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忠实信仰和坚定自信,来自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心,来自对新中国的美好期盼和憧憬。烈焰中的浪漫,是要在烈火中烧毁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编辑:苏清
审核:李杰
终审:汪国强